小米汽车采购三环集团最新消息_小米汽车供应商名单

1.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计划印发、支持建设5G全连接工厂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工信部日前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计划》提出支持工业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推动5G应用从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加快典型场景推广;到2023年,基本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20个区域级分中心和10个行业级分中心。建设高质量的工业微服务和工业APP资源池,工业APP数量达到50万个。

点评: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推动经济 社会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疫情防控期间,借助实时感知、数据交互等,工业互联网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产业智能升级。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将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A股相关概念股主要有海得控制(002184)、拓斯达(300607)、东土 科技 (300353)等。

2.存储器今年将持续领涨半导体终端市场需求强劲

 随着5G、AI、IoT等技术带来的消费电子和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存储的需求将越发白热化。“我们相信DRAM已走出行业周期的最低谷。随着全球持续的数字化经济发展,以及在人工智能、云计算、5G和智能边缘(包括智能 汽车 )的推动下,预计2021年(自然年)DRAM将有所改善。”近日,美光 科技 CEO Sanjay Mehrotra在2021财年第一财季(截至2020年12月3日)财报会上表示。自2016年以来,存储器价格持续上涨曾令三星打败英特尔,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厂商。从2018年9月起,存储器开始走下坡路。直到2019年第三季度跌至低谷后,存储器市场又开始回暖,成为半导体行业成长最快的细分领域。第三方机构预计,2021年存储器市场规模将达1353亿美元,同比增加13%。

注意大数据+云计算+数据中心

3.国内首条稀土纳米断热材料生产线筹建

从包头稀土高新区获悉,包头稀土研究院与成都某 科技 有限公司达成技术转让协议,筹备建立国内首条月产800公斤稀土纳米断热浆料中试生产示范线,预计首期投资2000万元。

一直以来,断热玻璃涂层材料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由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把持,我国在断热玻璃涂层材料领域尚处于空白。随着稀土纳米断热剂在玻璃涂层上实现应用,产品性能指标与国外产品相当,甚至优于国外产品,在技术层面实现了“弯道超车”,填补了国内断热玻璃涂层材料的空白,完全可替代进口产品。

北方稀土(600111)旗下包头稀土研究院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稀土 科技 研发机构;

安泰 科技 (000969)稀土永磁制品、纳米晶带材及铁芯制品及钨钼制品等产品均直接应用于新能源 汽车 各类电机及音响等领域;

中科三环(000970)是世界第二、中国最大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商。

4.特高压工程审批建设进程加快、产业链受益

日前,荆门至武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经湖北省发改委核准批复,即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另外,同样在近期,白鹤滩-江苏 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工程在江苏无锡开展线路首基试点,这标志着白鹤滩入苏特高压直流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此前,2020年四季度正式启动新项目核准招标,考虑到剩余项目工作的陆续开展,预计后续特高压建设具备持续支撑。

分析人士认为,十四五是我国加强西电东送、提高清洁能源消纳比例,巩固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发展阶段,电网企业肩负投资拉动内需和建设坚强电网、提升西部绿色能源外送能力的重要使命,将大力推进特高压输电通道的核准、建设,特高压设备板块将迎来更强的需求周期。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新基建”之特高压产业发展及投资机会白皮书》预计,到2022年,中国特高压产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配套环节所带动的总投资规模将达到4140亿元;到2025年,特高压产业与其带动产业整体投资规模将达5870亿元。

产业链公司将充分受益。

保变电气(600550)输变电业务是公司的传统优势业务,尤其在高电压、大容量变压器以及特高压交、直流变压器制造领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特变电工(600089)是国内最大的高压变压器和电线电缆生产企业之一;

中国西电(601179)中标2020年白鹤滩-江苏特高压工程,中标金额为13.29亿元。

5.煤矿智能化建设提速、设备商订单释放可期

近日,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0〕283号),规范开展智能化煤矿建设管理工作,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监局联合印发了《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煤矿智能化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

自2019年以来,中国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各地大型煤企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2020年2月,中国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底,中国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的矿井基本实现智能化。分析人士判断,煤矿智能化建设提速,龙头受益政策订单双红利。

天地 科技 (600582)科研底蕴雄厚,拥有较高煤矿智能化综合实力;

梅安森(300275)与阿里云联合推出煤矿数据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共同推进煤炭安全生产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园区、煤炭产业互联网相关项目落地。

6.LG确认:全球首款量产卷轴屏手机今年发售

近日,LG在CES2021新品发布会的宣传片中预告即将推出的卷轴屏手机LG Rollable,将采用京东方研发的柔性OLED显示屏。LG Rollable采用LG所谓的“独特的可调整大小的屏幕”,通过滑入和滑出改变表面积,屏幕可从手机大小转变为小型平板电脑的大小,尺寸可由6.8英寸展开为7.4英寸。TCL也在CES2021上推出了卷轴屏。TCL卷轴屏屏幕尺寸为6.7英寸,适合智能手机使用,屏幕顶部可通过伸展形式扩展至7.8英寸,由智能手机形态变成平板手机形态。而早在去年四季度,OPPO发布OPPOX 2021卷轴屏概念机,但并未公布上市日期。

点评:卷轴屏是自折叠屏后又一次革命性的全新手机形态,引发了行业内的热议。分析人士认为,在可折叠手机、卷轴屏手机等新型应用的带领下,全球OLED面板快速放量。据DSCC,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503亿美金。国内OLED面板产线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产能有望超过500千片/月。OLED核心专利陆续过期,加速国产化替代。

隆华 科技 (300263)靶材产品主要用于平面屏、柔性屏等各种类型的显示面板,主要客户包括行业龙头企业京东方、天马微电子、TCL华星等多家公司;

深天马A(000050)为小米提供柔性OLED面板等。

7.粘胶短纤市场价格持续走高、行业有望迎来周期性复苏

据百川资讯数据,节后国内粘胶短纤市场价格持续走高。1月13日,粘胶短纤市场重心继续上移,高端主流大厂新价出台,价格落实在12800元/吨,市场主流商谈价格继续上移,目前中端商谈意向价格在12400-12500元/吨承兑限签,场内听闻少量签单控制在12200-12300元/吨,高端商谈价格提涨至12800元/吨承兑,限量签售。截至13日,粘胶短纤价格年初至今累计涨幅已近8%,12月至今涨幅已近20%。目前粘胶短纤市场货源十分抢手,工厂低价限签,高价拿货需排队,部分订单排至春节后。

银河证券研报指出,粘胶短纤行业有望迎来周期性复苏。在供给端,前几年规划明确的扩产项目至2019年底已基本投入运营(或建成但停工),未来基本无新增产能。目前棉花与粘胶短纤价差近4000元/吨,达到近五年来最高区间,价差扩大使得粘胶短纤替代性更高。在需求端,随着纺织服装行业景气上行带来服装销售的增长,粘胶短纤需求有望保持增长。行业经过2年多景气下行周期后,在供需错配背景下,行业有望迎来周期性复苏,粘胶短纤价格有望继续上行。

澳洋 健康 (002172)拥有粘胶短纤37万吨/年产能;

中泰化学(002092)公司粘胶短纤产能73万吨/年;

三友化工(600409)拥有78万吨/年粘胶短纤产能。

8.陶瓷基板龙头宣布提价、被动元件产业链量价齐升

据媒体报道,全球芯片电阻上游材料氧化铝陶瓷基板龙头三环集团宣布涨价至少15%,同行业的九豪有望跟进。目前芯片电阻供给已相当吃紧,上游关键材料大涨,点燃了国巨等芯片电阻制造商的调价火种,产业链将全面涨价。

国金证券认为,2020年被动元件行业逐步进入补库存周期,预计2021年需求持续向好,同比增长11%。此外,在国产替代趋势下,终端厂商开始逐步将供应链向国内转移,国内被动元件企业加速扩产。看好生产片式电感元器件的顺络电子(002138)、生产照明类铝电解电容器的艾华集团(603989)等公司。

9.业绩预升:

博创 科技 (300548)预增950%至1100%,公司利润增长主要体现在10G PON光模块和数据中心光模块等有源器件业务。

信隆 健康 (002105)预增245.74%至317.28%,因户外运动产品及自行车零配件订单量及出货量大幅增长。

日月股份(603218)预增85%至105%,因下游风电行业和注塑机行业均处于高景气度,订单充足。

深天马A(000050)预增74.83%至98.95%,公司不断加大高附加值产品出货占比,叠加5G推进驱动,主要产品需求旺盛。

万里扬(002434)预增50%至80%。公司 汽车 变速器销量同比增长16.28%,其中商用车G系列高端变速器销量同比增长67.51%,乘用车CVT同比增长87.69%。

10.研报精选

计算机行业:产业核心资产加快上市进程 关注4股

 投资建议未来三年,信创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无论是政府还是产业界,信创的进程都呈现出明显加速的态势。我们重点关注:国产 WPS 龙头厂商金山办公(与中小盘组联合覆盖),国产中间件龙头东方通,国产 PDF 龙头福昕软件,国产服务器龙头中科曙光。其他受益标的包括:中国软件、诚迈 科技 、中国长城、景嘉微…

投资要点: 2020 年 12 月 4 日~2021 年 1 月 11 日,申万计算机指数下跌 5.45%, 全行业排名第 21。2020 年 12 月 4 日~2021 年 1 月 11 日,上证综指上 涨 2.60%,沪深 300 指数上涨 7.60%,创业板指上涨 14.02%,中小板 指上涨 11.59%,申万计算机指数下跌 5.45%,落后上证综指 8.05pct, 落后沪深 300 指数 13.05pct,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21。

整体法估值处于 历史 前 23%分位,中位数估值处于 历史 前 45%分位。 至 2021 年 1 月 11 日,计算机板块整体法估值为 62.87 倍,位于 历史 前 22.77%分位;中位数估值为 55.40 倍,位于 历史 后 45.35%分位。计 算机板块相对沪深 300 指数的估值为 1.70 倍,较上月的 2.44 倍有所降 低,低于 历史 中位数 1.78 倍。 2020 年 1~11 月,我国软件业持续恢复,行业增速趋于稳定。2020 年 1~11 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恢复,行业增速趋于稳定, 软件业务利润增速略有下滑。主要细分领域实现较快增长,集成电路 设计增长最快,工业软件、信息安全、云服务单月同比增速明显较快。

投资观点。近一个月期大盘指数稳步上涨,计算机行业指数表现疲软, 个股在 2020 年到 2021 年的过渡中明显分化。一方面,板块中位数估 值的下滑与沪深 300 估值持续上行形成鲜明对比,权重个股表现明显 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高景气度赛道的估值维持高位,显示 出市场对业绩兑现的期待。当前时点机构抱团态势仍较为明显,长期 资金对确定性的追求有望延续,但部分高确定性资产已处于 历史 估值 顶部,成长性有望重新获得市场关注。因此我们建议关注在成长空间 和相应时间节点确定性较高的各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尤其是在用户群 体和研发投入上具有优势的标的,如海康威视、金山办公、广联达、 用友网络、奇安信、中科创达、深信服。维持行业“同步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发展不及预期,政策不及预期,国际争端加剧风险。

以上仅是公开信息汇总,不应作为投资买卖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被称之为“中国车都”的武汉,拥有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7家汽车整车企业、12个汽车总装工厂、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并汇集了中、法、美、英、日五大车系,被称为全国六大乘用车基地之一。

湖北省内形成了两大汽车产业走廊,均交于武汉。一条以武汉为起点,连接孝感、随州、襄阳、十堰,沿着汉江斜向鄂西北,沿线云集东风乘用车、东风商用车、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上汽通用等众多重量级车企;另外一条从武汉沿长江上溯下延,连接宜昌—荆门—荆州—武汉—黄冈—黄石,集结了广汽乘用车、猎豹、星晖电动车等众多整车及零部件企业。

位于武汉经济开发区的东风大道更是被誉为“车都之脊”,全长13公里,沿线分布着2万多家企业,是全球汽车工业密集度最高的轴线之一。

多元的汽车之都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两个多月里,以东风大道为中心的武汉汽车产业陷入停滞状态。疫情的爆发虽然将武汉汽车产业置于困境,但也凸显出了武汉汽车产业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性。

汽车长久以来便是武汉市的支柱产业,凭借独有的产业链优势,武汉已发展成为最包容、最多元的汽车之都。1992年,东风汽车与法国标致雪铁龙正式合资组建神龙公司,总部落户武汉,就此拉开了武汉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序章。

继神龙之后,一批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接踵而来。2003年,东风本田落户武汉开发区;同年,东风公司总部由十堰迁至武汉;随后,与日产合资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部也落户武汉;2008年,东风乘用车有限公司建于武汉;2016年,东风雷诺一期项目在汉阳黄金口建成投产。

除了“东风系”,完备的汽车产业链也吸引了其他汽车集团纷纷在武汉设厂。2012年,上汽通用武汉生产基地在江夏金口奠基,用于生产雪佛兰和别克品牌的部分车型。2018年,吉利汽车在武汉市建设年产15万辆乘用车项目;2019年,英国豪华汽车品牌路特斯整车工厂在武汉开发区动工。至此,在武汉生产的汽车品牌覆盖了美、日、法、英、中五大车系。

此外,武汉在专用车产业也拥有较高地位,有湖北三环汉阳特种汽车有限公司(前身为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和汉阳专用车研究所等行业知名机构。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比亚迪、蔚来、东风云峰、金龙开沃等一众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也陆续进驻武汉,让武汉成为拥有车系最丰富、品牌最全面、品类最多元的汽车制造城市。

数据显示,湖北汽车产量约80%集中于武汉市。从产能分布上看,东风汽车集团下属的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和东风雷诺100%的产能在武汉,神龙汽车70%以上和上汽通用20%以上的产能在武汉。据统计,武汉每天有5千多辆汽车下线,疫情期间每停工1周,市场就会减少3.5万辆的汽车供应,进而波及全国物流、经销商、金融服务、后市场等企业。

武汉也是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工厂集聚地,且汽车零部件适配性要求极高,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一旦关键零部件缺失,整车生产就面临停滞。湖北汽车工业协会透露,湖北省规模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300家,其中既包括包括博世、德尔福、法雷奥、伟巴斯特、霍尼韦尔、格特拉克、采埃孚和电装等知名海外汽车零部件巨头,也涵盖大冶汉龙发动机、三环集团、均胜电子、福耀玻璃等本土零部件制造商,而其中绝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武汉。

武汉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支撑着全国和众多国际主流车企的运转。疫情期间,一副产自武汉的制动系统空气软管的断供,直接导致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向其位于马来西亚、美国、英国、西班牙、俄罗斯和印度的全球工厂发出停产警告;大众、宝马、现代等众多跨国公司也都提出,部分武汉生产的零部件如不能及时供应,企业将面临停工和停产的窘境。

众多国际零部件巨头在武汉都有自己的产能。法雷奥的照明系统、博世华域的转向系统、博格华纳的驱动系统……在方向盘、转向柱和转向箱类别里,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转向系统中有20%以上来自武汉,任何一家工厂的断供,都可能对北美整车工厂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随着多年的快速发展,武汉汽车产业不仅影响全国,更是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数据来源:武汉汽车流通行业协会

疫后的车市生机

近来,武汉车市增长有所放缓,其中因素很多。武汉近10年汽车消费增长迅猛,2013~2018年6年内汽车新增218.8万辆,超过武汉市保有量三分之二,2018年武汉汽车保有量超过310万辆,新车采购消费需求向二手车置换、以及汽车养护消费需求方向转化;其次,省内及周边城市汽车流通体系逐渐完善、省内和周边城市居民大多可以在本地购车,不再到武汉购车;另外,武汉城市交通枢纽以及网约车服务更加完善,地铁建设完成7条运营线路,新增了T3出行等优质网约车平台,居民出行更加方便。

面对疫后的车市,武汉市政府祭出大杀器,5月发布《武汉市汽车消费财政补贴资金实施细则》。规定自即日起至今年12月?31日,消费者在武汉本地购买武汉生产的燃油乘用车且在本市上牌落户的,按照销售价格(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价格)3%的标准给予燃油汽车购车款补贴,5000元封顶;对新能源汽车则按每台10000元补贴。继武汉市出台购车补贴政策后,江夏区和开发区也迅速跟进。除执行武汉市政策外,消费者购买本区车企生产的乘用车还可获得额外补贴。

伴随着强有力的政策刺激,武汉车市也展现出了久违的生机。5月,武汉乘用车上险数超过24000辆,同比实现1.9%的正增长。作为武汉的龙头车企,东风汽车从4月便开启了V型反转,4月销量24.42万辆,同比增长8.3%;5月销量31.76万辆,同比增长16.6%;6月销量32.22万辆,同比增长9.77%;7月销售汽车29.64万辆,同比增长10.8%;8月销量29.37万辆,同比增长4.2%,产销自复工复产以来“五连增”,1~8月累计销量实现199万辆。

随着购车需求的释放,二手车置换需求也被进一步激发。从武汉上半年的二手车成交数据来看,二手车置换周期有所加快。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的成交车辆中,3年以内车龄的车辆占比为18.22%,同比上涨0.79%;3~5年车龄的车辆占比为23.14%,同比上升1.92%。以往一辆新车购置到报废的用车习惯已经改变,5年以内换车的情况已成为新潮流。

在二手车置换需求上升的同时,二手车购买需求也在上升。疫情让人们增添了购车的新动力,根据恒诺市场研究的调查显示,疫情之后46.91%的人群有明确的购车意愿,但很多人因为经济收入受到影响,购车预算随之下降,二手车便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市场需求快速恢复和政策利好的双重刺激下,武汉新车和二手车市场均呈现出V型反转的态势,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复苏。新冠肺炎疫情虽对汽车消费影响很大,但也催生一部分新的购买需求。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被抑制的需求逐步释放出来,后续武汉车市整体向好。

三大潜力有待激发

短期来看,政府的促消政策是汽车市场探底回升的底气之一。车企应积极关注产业政策,从税费减免、行业补贴等方面把握政策机遇,推动企业发展,尽可能减少企业损失。

长期来看,武汉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应进一步挖掘城市潜力,实现全面转型升级,以保持自己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制造潜力来看,武汉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019年1-12月广东省汽车产量排名第一,累计产量为311.69万辆,同为汽车大省的吉林和上海产量分别为288.92万辆和274.9万辆,排名第二和第三。湖北产量223.96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8%左右。相比同样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上海有50万辆的差距,相比同样为老牌汽车制造基地的吉林有65万辆的差距,可见湖北和武汉的制造潜力还有上升空间。

武汉的服务潜力巨大。目前,武汉市有整车企业(含专用车、特种车)30家,汽车销售类企业1400余家,授权体系4S店300余家,汽车有形市场(含二手车市场)25家,单看这组数据还算合理。另一组数据是,汽车总从业人员超46万人,其中车企20万人、销售企业15万人、维修企业10万人、汽车电商及媒体从业近1万人,从业人员呈现出明显的制造多、服务少的倒金字塔格局。而汽车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制造、服务和相关产业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产值的比例应该是正金字塔才合理。所以,武汉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九省通衢的区域中心城市,围绕汽车做好大服务文章,将为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新增长点。

从消费潜力看,武汉同样充满上升空间。疫情爆发之前的2019年,武汉市全年汽车销量36.75万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市的汽车保有量来看,武汉2019年保有量为336.8万辆,全国排名第九,低于同样位于长江经济带的成都、重庆、苏州、上海几大城市。相比成都519.5万辆的汽车保有量,有180万辆以上的差距。而成都和武汉的城镇常住人口分别为1233.79万人和902.45万人,城镇人口数差距并没有汽车保有量那么大,这也表明武汉的本土汽车消费潜力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各大城市汽车保有量(万辆)

集中力量打造新优势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转型升级的下半场面对的是激烈的区位竞争。武汉应该积极推动本地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等关键领域转型,同时吸引下一代的新兴汽车产业聚集,推进汽车产业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跨界融合。

目前,武汉市新能源乘用车规模正在逐渐壮大。东风本田、上汽通用、东风乘用车、神龙汽车几大乘用车整车企业均将投产新能源汽车。据了解,在建项目东风云峰将作为东风日产新能源明星车型Ariya的生产地,东风雷诺改造后的工厂将成为岚图未来的厂址。此外,武汉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不断完善,全市集聚了武汉开沃、武汉氢雄、武汉氢阳等燃料电池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东湖开发区和武汉开发区分别开通了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线路。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新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发布之前,国家发改委共发放17张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拍照,有7家选择在江浙沪一带建立生产基地、总部或者研发中心,重庆、广东等汽车大省市也均有车企选择落户。凭借已有资源,武汉虽出现了不少类似岚图的“造车新实力”,但对于真正的“造车新势力”的引进需加快速度。

智能网联方面,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是打造下一代汽车产业的核心平台。武汉开发区智慧生态城一期28公里开放测试道路建成,是全国首个大规模5G和V2X全覆盖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上海示范区2015年开工,2016年6月正式开园,重庆I-VISTA示范区2016年底一期正式启用。相比后两者,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在建立和运营的时间上并不占优,但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速度类似,基础设施的进步也是日新月异,武汉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快速将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在规模上,武汉测试示范区将进一步扩容,力争在年内基于5G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总里程突破100公里,成为全国最大的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示范区。武汉同时也应博采众长,学习其他优秀示范区的运行方式。2019年华东几大城市签定长江三角洲区域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原本分散的点和线,正逐步连接成面,将更加有利于地区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武汉应与周边城市采取类似的方式,联合长沙示范区,共同开展跨地域的道路测试工作。

在企业入驻方面,武汉示范区吸引了海梁科技、深蓝科技、元戎启行、AutoX等自动驾驶企业入园测试,另外还有本土车企东风和科技巨头百度的加持。要想继续扩大优势,武汉应加大对明星科技公司的引进,并利用光谷的产业集群,与汽车产业充分协同,发挥自己在5G通信、北斗导航等领域的优势,通过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的建设,加快车路协同的推进,将武汉打造成为更适合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城市。此外,应充分激发华为、小米、联想等这类科技企业的跨界潜力,将其在汽车产业的布局也引进武汉,从而吸引更多的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进驻武汉。

总体来看,武汉汽车产业面临的转型压力较大,但优势和机遇也显而易见。一手抓好传统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手发挥通信领域的协同作用,同时更加积极拥抱造车新势力和新兴科技公司,多管齐下将为武汉汽车产业注入新的创造力,让武汉在继续保持传统汽车产业集群优势的同时,在“新四化”的变革浪潮中也能谋得新优势。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