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营收、净利润双下滑,小米汽车还能如约而至吗?

小米汽车卖一辆亏多少钱_小米汽车3.9万哪里有卖

会购买,因为小米汽车是雷军赌上一切所制造出来,相信这不会差。在3月30日的小米发布会上,小米品牌的董事长雷军在他介绍完最新品牌logo和最新科技产品后,他说出了让人们感到非常震惊的话,他说出了他要造车,在小米的发布会上,雷军一而在的表示,在今年的1月15日开始,他们就已经开始在研发新能源汽车,在这一件事上,雷军可是不少忙活,曾多次拜访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而且关注智能电动车产业很久了,它在过去的好些年都投资了近十家智能汽车公司。

雷军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这将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重大创业,从这一点上看,雷军是打算倾尽自己的所有,会非常认真的对待这一件事,这就给人了踏实的内心,可以说是小米品牌为雷军,造车打下了坚硬的基础,他在发布会上曾表示,小米公司现金余额有1080亿元,预计在将来的十年当中投出100亿美金,他们公司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而且手机业务非常不错。还有着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可以说是亏得起,完全不怕会破产。

不得不说小米集团真的是太强大了,短短几年时间,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3万人,小公司发展成为世界五百强之一,他们公司的总营收一年比一年增长的多,说明了他们公司的营销非常好,不但没有出现下滑的形象,反而是一年比一年更好。自从小米造车的消息被大家广为熟知的时候,他们机床的股价也随之大涨,曾一度超过了10%,这件事就请大家拭目以待,相信小米汽车会和小米手机一样,是可以做好做大做强的,造福普通老百姓。

营收、净利润双下滑,小米汽车还能如约而至吗?

3月1日,我们曾经发布一篇文章,预言了小米造车(《8分钟告诉你:小米为什么会造车》)。

29天后,这个预言成真了。

2020年3月30日,小米发布一则《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的公告,公告内容称小米集团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公司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 汽车 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雷军说到:小米 汽车 ,是我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他曾在2015年表示,造车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小米在三五年内不会造车,因为我们的精力不够。而2021年恰好就是五年之期。如今,时间已到,雷军本人将亲自带队。

多年来坐怀不乱的雷军,或将摒弃原来对新造车只投入资金不投入真爱的策略,准备开始横跳。年轻人的第一辆小米 汽车 真的要诞生了。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在2014年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新造车公司蔚来 汽车 ;2016年和2019年,顺为又两次投资小鹏 汽车 ;2020年4月,小米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

根据国家专利局披露的信息,小米 科技 申报的2000多项专利中,与 汽车 相关的大约有10项,主要包括车辆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驾驶、行车安全、停车信息预测等。

2020年6月,小米 科技 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国际分类涉及网站服务、科学仪器等。商标状态分别为等待实质审查、初审公告。

这些都是小米的秘密行动。

让我们再回到小米的顺为资本对蔚来与小鹏的投资。据后两者的招股书显示,顺为资本并没有出现在主要机构股东中,其在两家公司上市时的持股份额均不到5%。这意味着雷军虽然了新造车这一条赛道,但筹码并不够,所获收益也不够填大胃。

下一步,就该亲自上阵了。

在 科技 区混得风生水起的小米,为什么要趟造车这趟浑水?

首先我们来看看全球手机市场的报告,当然,这也是小米的重点业务之一。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2.92亿台,同比下跌5.9%;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26亿台,同比下跌11.2%。

根据小米2019年的年报,小米的手机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59%,但其毛利润却仅占总毛利润的5.7%;而小米的互联网业务收入,虽然仅占总营收的30.7%,但其毛利润却占了总毛利润的45%。

在资本市场眼中,小米过分依赖智能手机收入的商业模式,不够。这使得小米即便在坐拥3.68亿用户月活数据下,在估值上非常吃亏。

手机市场的天花板已经非常明显,再一条路走到黑,很可能不知不觉就被内卷了。

简单来说,手机是小米发家的基石,但不是它走向新时代的垫脚石。

小米著名的“铁人三项”模式众所周知,即: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用雷军的话解释就是,“把软件、硬件和互联网融为一体,形成另辟蹊径、降维打击”。

为此,雷军曾为小米定下“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目标,并把小米的AIoT业务提上很高的位置,比如2020年初,雷军发布新年全员信:确立智能时代『5G+AIoT』战略,5年要投入500亿。

所谓AIoT=Ai+IoT,也就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围绕这一战略,小米投资了一箩筐各种各样的智能硬件企业,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穿戴设备……当然还包括智能 汽车 ,比如蔚来、小鹏 汽车 。

手机是小米的今天,但AIoT才是小米的未来。因此,小米需要一个新故事,一个能够成为新时代绝对流量入口的故事,这就是关于造车的故事。

从行业趋势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物联网』最大的应用场景就是智能 汽车 。

小米的生态链战略已经很明显,无论是智能穿戴设备、还是智能家居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嵌入到某些特定生活场景中,并解决相应问题。但它的目的并非提供一个全新生活的方式(当然也有这层含义),更重要的是抢占客厅、出行的流量入口,意图覆盖全场景的产品生态。

普通人一整天的行动轨迹,从卧室-客厅-路上-公司,经历了多个场景的变化。产品目录的扩增,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逐步形成统一的体验生态,强化用户的粘性,从而“占领”用户。消费电子巨头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占据这些所有的场景并提供服务。

『衣食住』好解决,『行』就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领域了。

根据IHS Markit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 汽车 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为45%,而2025年该数据预计将提升到60%。而其中由于中国大力对新能源、智能 汽车 的政策扶持,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强力重视,预计2025年时中国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将达到75%。

雷军亲眼目睹,中国从零开始发展,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 汽车 市场,且自己也曾多次置身其中。他不会忽略这个趋势:无论新能源 汽车 目前多么饱受争议,未来全面占领市场是必然的事情;无论智能 汽车 目前有多么名不副实,未来成为互联网流量入口的大头也是必然的事情。

一旦某家产品在场景变化中被对手替换掉,这就意味着企业“被下线”,失去了一部分创造价值(利润)的在线时长,并且给了其他对手以生存的空间。这种局面,是任何消费电子巨头不能熟视无睹的,尤其是本来就强调生态的小米。

小米以及一众中国手机巨头的快速发展,其实都离不开当时苹果在中国建厂所整合起来的供应链体系。这就像是当年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车企一样,一边打开国内市场给外资企业,以短期的利益换取长期的发展可能。

这一次造车的契机,是特斯拉的上海工厂的发力。现阶段的电动 汽车 市场,由于特斯拉的引入和造车新势力的极速发展,相关供应链体系已经相对完善,最新的国产版Model 3的零配件国产率已经接近100%。再看看特斯拉的体量,上下供应链几乎一下被打通,同时价格也随着马斯克的“成本强迫症”不断减低。

原本电动 汽车 最难的那些部分,无论是像松下、LG、博世、大陆、法雷奥、英伟达、英特尔(Mobileye)等海外供应商,还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百度、华为等国内供应商,现在都具有着成熟的整套解决方案。

硬件方面的问题已经不成问题,而小米的软件生态一直就是它的长处,通过外部购成熟的硬件,配套自己的软件层,一张造车蓝图又画好了。

当然,这么想的 科技 巨头,不只是小米一个。

2年前,中国新造车这个赛道最活跃的公司有12家:3家央企是一汽、东风、长安,3家地方国企是上汽、广汽、北汽,3家传统民企是吉利、长城、比亚迪,3家造车新势力是理想、蔚来、小鹏。

如今,这个格局即将要被打破。

就从最近的新闻来看,目前准备进军新造车赛道的 科技 公司有百度、阿里、华为、富士康、索尼,其中百度和索尼是造整车,富士康提供代工,华为提供技术服务,大众宝马等传统车企也准备开始进行大反攻,另外,苹果造车的传闻也是甚嚣尘上。

说到底,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的入门门槛比燃油车低了几个数量级。

在过去100年里,全世界的 汽车 工业,都是大众、通用、福特、丰田这些传统车企巨头的天下,它们掌控着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瓜分了全球市场,创业公司没有任何机会。但是在电动车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过去铁板一块的江湖格局,被撕开了一道裂缝,做互联网的这帮人,以造车新势力的形象跑了出来。

科技 巨头有技术、有资金、有成熟的互联网产品开发流程,跟智能 汽车 的匹配度很高。随着电动车的市场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业务模型越来越成熟, 科技 巨头纷纷下场想分一杯羹。

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几乎是零经验入场,在过去两年赚足了风头。蔚来的年交付量超过4万辆,创 历史 新高,股价更是涨了十几倍,市值超过奔驰宝马通用福特。理想和小鹏也都是去年在美股上市,融了足够多的美金,销量也创纪录,坐稳了新造车的第二阵营。难说小米看了不会眼红。

其中,蔚来背后的资本阵容最为庞大。成立早期就拿到了腾讯、高瓴、红杉、淡马锡、华平等顶级机构的投资,还有马化腾、刘强东、雷军等大佬站台。现在,即便是经过了多轮增发,腾讯还是蔚来的第二大股东,投票权仅次于李斌。

理想早期选择的是低速电动车赛道,第一个项目失败后,才切换到中大型SUV的增程式路线,并推出理想ONE。后来美团王兴力挺理想,多次公开鼓吹理想,在理想上市前,美团和王兴个人持续加码投资,成为理想第二大股东,仅次于李想。

小鹏背后的的何小鹏早年创办了UC,后来被阿里收购,何小鹏加入阿里,2017年何小鹏任小鹏董事长后,阿里开始投资小鹏,并在IPO时大笔认购,成为第二大股东。

威马则是站在百度阵营。百度从2017年开始投资威马,随后威马每轮融资百度几乎都参与,成为威马最大外部机构股东。百度和腾讯,在早期同时投资了蔚来和威马,后来出现分化,2017年底蔚来和威马融资时,腾讯领投了蔚来,百度领投了威马,自此阵营形成。

可以看到,不仅是造车的门槛低了,而且背后都有互联网/ 科技 企业的背景可寻。

从 科技 发展的 历史 来看,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等巨头都没能在工业化向信息化的技术变革中成功转型。问题并不在战略上,而是底层技术的切换导致公司内部产生巨大的利益与权力冲突。

如果小米能够打破这个魔咒,肯定也能在这个时代的关键转折点,拥抱新的市场。

有了硬件层面的模块化供应商,有了 科技 企业的软件背景,小米造车的最后的拼图是什么?

两个,钱与人才。

我们亲眼见证了,蔚来、小鹏、理想在美上市后的市值飙升,这也是新造车潜力的体验,可谓是一剂“壮阳药”。

但与此同时,蔚来 汽车 CEO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何小鹏也说过: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现在自己跳进来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英国家电巨头Dyson戴森曾组建了一支将近600人的研发团队,花光了218亿,可惜三年后还是宣布了终止造车。

可见造车是怎样一台“榨汁机”。

表面上来看,在手机市场中小米和苹果还可以掰掰手腕,但是论到资本积累,那就不是一个量级了,苹果的经营现金流量、资本储备实在是太庞大了。

庞大到什么程度?同样是2019年,其经营现金流量是693亿美元,投资现金流流入了458.96亿元,并且还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庞大现金储备。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表示,2020年苹果投入了近190亿美元用于 汽车 研发,且约占全球 汽车 产业研发资金的20%以上,从中也能看出苹果的造车野心。

以这样“富可敌国”的资本力量,苹果完全负担得起造车所需的投入。除此之外,庞大资本背景+品牌号召力,也解决了另一个问题——人才的引入,光是2020年一年,苹果从全球各大车企疯狂挖人,包括特斯拉、克莱斯勒 汽车 、大众集团等,目前,特斯拉前副总裁Chris Porritt就在苹果的Titan项目中担任重要职位。

钱与人才,这就是摆在小米造车眼前最大的两座山,想不想跨过去、能不能跨过去,这就是小米造车能不能真正落地的关键。

以上都是基于现有事实的分析与推测,如今小米真的要造车了,它能够为消费者和行业带来什么呢?

小米品牌之所以拥有众多粉丝,除了本身的产品足够优秀,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每进入一个领域,总能把这个领域的价格压下来,让所有消费者受益。你会发现无论是小米旗下的哪款产品,它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一定是在相同价位中性价比最高的之一。

小米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全球购组装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再以高性价比取胜。小米靠着这种模式才有了如今庞大的生态链和出色的产品,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获得较好体验的用户来说,小米确实是首选。

小米的支持者们,希望小米能够将“价格屠夫”的精神带到新能源 汽车 市场当中。打造出一辆属于年轻人的、物美价廉的、体验良好的新能源 汽车 。当然,小米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像是五菱宏光MINI EV、比亚迪的低端车型都是物美价廉,它们将成为小米入局的强力阻碍。

的是,小米造车,恐怕不缺投资者。

以雷军在圈内的人脉和小米产品的口碑,足以吸引大量资金的解囊相助。大疫之年货币超发,资产价格和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全球资本市场的避险情绪陡升。

资本往哪里避险?大城市核心区的房产、全球性 科技 龙头股、消费类龙头股都等等。投资造车新势力,短期可吃新能源的市场红利,长期可吃无人驾驶的技术红利。

况且,发布会上,雷军亲口说到 『今天小米有一点点积累,是值得我们大干一场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1080 亿现金,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还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说实话,还有我们亏得起。』

虽然现在的小米并不“缺钱”,但是笔者估摸着小米并不会亲自下场造车,而是选择代工的模式,就像近两年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车企们的合作一样。

原因很简单,传统车企在面临电动化、智能化的路径上,遇到的最大难关就是对电子电器架构以及软件层面的人才缺失,以及和原本燃油车Tier1供应商之间的相生相克。而像小米这样的 科技 公司,软件层面本就是看家本领,与半导体行业也本就是亲密合作伙伴,与传统车企合作恰恰发挥各自所长。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小米的车只要便宜,贯彻着小米这个品牌一贯的口号,其销量大概率是不会差的。这一点,五菱宏光MINI EV的大卖都足矣证明这个简单的道理:一切看似华丽的产品卖点在实用和便宜面前都是“纸老虎”。

昨晚的发布会上,雷军说起了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几个蜕变,从程序员转型到 CEO,再到天使人,最后带领小米手机部门重回世界第三。几次转变都是他认知结构和人生阅历巨大的变化和翻新。如今他终于迎来第四个蜕变。

如果说过去20年,人类的第一大智能硬件是手机,那么未来20年,人类的第一大智能硬件一定是智能 汽车 。

小米 汽车 ,你会买吗?

“1TB存储的红米只卖2599元!”

在3月28日的春季发布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用真诚的态度,以及低到离谱的价格公布了红米Note 12 Turbo的售价。

场下的观众好像是习惯这种发布会,脸上并没有露出太激动的表情,只当做是看了一场传统节日。相比于性价比极高、销量飘红的红米新款手机,看客们更期待的、更关注的是小米汽车。

神秘面纱被揭开?

距离雷军宣布亲自下场造车,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两年之久,小米汽车现在的进度怎么样了,是否能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并且跑起来?

近日,有个数码博主在某平台上曝光了关于相关配置和售价信息,还有一组疑似新车的实拍路透图,图中的新车没有伪装覆盖,但是和之前曝光过的渲染图不大相同。

不过,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转发了该条信息,并辟谣称:如果据说是真的,我就吃了它。所以说,什么据说、传说、听说、我有个朋友、我有个亲戚……都是靠不住的。

而网友们也发现了不对劲,仔细查看并确认之后,发现实拍中的新车其实是大运集团旗下还未量产的远航Y6,并不是小米之前路测的新车。

但是大家不用失望,此前就有网友曝光过小米冬季路测的照片,说明小米汽车的推进速度还不错。再加上雷军还表示过,小米造车进展超过预期,目前已经完成了冬季测试,以及明年上半年量产,并将争取在15年至20年进入世界前五。

俗话说得好“好饭不怕晚,出名不用喊”。面对出车时间是否太晚的质疑,雷军认为,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看好汽车产业,任何时间都不晚。

沉没成本不断增加

但如今的新能源市场瞬息万变,很多新势力前辈入局之前都是那么地意气风发,但是入局之后却寸步难行,最终只能遗憾退场。雷军如今能保持乐观态度,是因为手头上充足,如果小米手机在数码市场上受挫,小米汽车还能如约而至吗?

在3月24日,小米公布了2022年年报,从数据上看,其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智能手机和IoT两项主营业务表现都没有达到预期,尤其手机业务方面,出货量下滑得非常严重。

这么一看,这份小米财报几乎都是坏消息,没有一点是能鼓舞员工士气的。那么问题来了,小米如今亏损严重,会不会影响到小米汽车的进度呢?

答案是不会影响,小米集团方面表示:汽车业务进展顺利,维持2024年上半年量产的目标不变。与此前雷军的说法一致。

尽管未来市场上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也有许多事情是小米无法掌控的,但是加大筹码投入汽车业务是没有错的,有着确保按时量产的决心。

根据2022年的财报显示,小米集团在汽车业务上的研发就投入了31亿元,再加上2021年在自动驾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投入,例如芯片、传感器等方面的投入共计20亿元,这么计算下来,小米集团这两年在造车方面的投入超过了50亿元。

对比去年“蔚小理”108.4亿元、52.1亿元、67.8亿元的研发投入,作为新手玩家的小米(31亿元),其投入研发的资金并不算少,并且投入的资金还在持续增加。

除了投入科研之外,小米在招募人才方面的投入也很大,小米汽车刚成立的时候,其团队只有17人,到了2022就达到了2300人。

同时小米招聘目前正在北京、上海两地大量招聘汽车业务员工,职能包括研发、市场等方面,岗位数量超过400个,后期等到小米的制造厂完成,参与造车的人数将达到一个恐怖的数字,其投入将翻几番。

当然了,目前小米投入的资金都有回报的,虽然现在不明显,却为以后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打造垂直整合

在去年11月份,小米汽车用一段展示了自家的自动驾驶技术,中一辆经过改装,并加装了小米自动驾驶测试的车辆,顺利完成了无保护左转、自动掉头、多车道路口左转、环岛绕行、自动泊车等共计30个智能驾驶功能。

从来看,小米所展示出来的自动驾驶成绩已经能达到了L2++级,虽然对于竞争对手来讲,做到这个程度的自动驾驶级别的难度不大,但对于小米这家数码企业来讲,在技术上提升了一个层次,如果后续能应用在首款车型上,那么在市场上将增加竞争力。

上文提到,雷军亲自参加了小米汽车的冬测,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米汽车在动力电池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此前,小米集团投资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和赣锋锂业,尽管这三家电池厂商并不算是行业龙头,但胜在它们的电池性价比高,同时小米在投资之后,不仅可以降低整车的成本,还能从中学习到制造电池的技术,将电池这条命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避免了为“宁王”打工。

另外,小米集团还跟芯片独角兽黑芝麻智能、芯片设计公司慷智集成、锂离子电池材料商法恩赉特、禾赛科技等企业有着深度合作。

再加上中创新航等电池厂家,小米集团已经涉及了自动驾驶芯片、动力电池、原材料等各个领域,除了制造厂之外,小米汽车的整车生态链几乎完成了,相当于形成了垂直整合模式,也就是有了自己的配套产品链。

上一家拥有垂直整合模式的汽车品牌,已经在市场上赚的盆满钵满了,它就是比亚迪;而小米汽车就是想通过垂直整合模式,减少整车的成本,缩短亏损周期,将自身的压力降低。

解决了供应链和技术问题,之后就渠道问题了,对于小米来讲,渠道的建设是最省心的,有了华为的智选做前车之鉴,遍布全国的小米之家就是小米汽车以后最强的武器。

此前卢伟冰表示过,小米的目标是在2024年年底前开出4万家小米之家,并加开更多大店以便承载汽车销售服务。对比友商华为给问界提供试驾服务的600家门店,以及被吉利收购的魅族,也就不过建设一千家汽车体验店的目标,这足以看出小米汽车的野心。

小米稳了吗?

拥有了配套生产链、全国各地的渠道,小米汽车就稳了吗?

当然没有,小米汽车并没有像百度那样选择与车企,而是选择建设工厂。虽然小米汽车的一期工厂即将在今年6月份竣工,并且能顺利进行量产,但是目前小米汽车还没有搞定造车资质。

强如“蔚小理”都需要在汽车市场站稳脚跟才能拥有造车资质,而上一家出道就自己建厂制造的威马已经接近倒闭,这种全资模式造车,无疑成了小米汽车的负向拖拽,让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风险,但如果成功,收益却比风险大,这就是雷军造车的魄力所在,敢于冒险。

其次是价格问题,众所周知小米手机主打性价比,粉丝群体的消费水平并不高,小米汽车的定价过高,那就无法得到这些粉丝的支持,很难复制小米手机的辉煌。

另外,市场的竞争很残酷,使得汽车品牌更新产品的速度变得“内卷”起来,如果小米汽车的第一款汽车的配置按照前两年的标准来安装的话,那么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下降。

编辑总结

回想几年前,造车新势力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投资者无比大方,然后能活下来的寥寥无几;有了前车之鉴,投资者面对跨界造车变得小心谨慎,并且“吝啬”起来。

对于小米汽车来讲,这不是最好的造车时代,但却能让小米汽车生存下来的时代,有了诸多前辈的造车经验,小米汽车能从中借鉴,可以少走了很多弯路,例如怎么解决造车带来的盈利失衡、售后和维修冗余等问题,这样子发展起来能顺利很多。

对于小米集团而言,手机业务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今年能否成为业绩转折点还不好说,毕竟如今手机市场的大环境很难好转,如果小米汽车能如约而至,并且能兑现雷军传递给内部的积极信息,那么小米汽车将成为一束光,照亮小米集团前路的黑暗,让投资者和员工重拾信心。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EV智行,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