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公司战略_大众汽车公司战略分析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大众汽车公司战略”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
1.大众汽车品牌文化?
2.大众欲100%控股奥迪 进一步提升奥迪在大众战略地位
3.上海大众营销策略
4.大众集团的企业文化
大众汽车品牌文化?
大众的崛起 1972年2月17日,大众汽车公司打破汽车生产世界记录。甲壳虫以15,007,034辆的记录,超越福特汽车公司Model T车型(即公众所熟悉的Tin Lizzy)在1908-1927年所创下的传奇记录。 1973年,新一代大众汽车的首款车型帕萨特(Passat)投入生产,它采用四轮驱动和水冷四缸引擎,引擎调校范围达110 bhp。帕萨特采用模块化战略设计,标准化的组件可同时应用于多款不同的车型,从而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 1974年首次推出“高尔夫”,带有1.5L、功率为51kW(70马力)的发动机,公众终于看到了盼望已久的甲壳虫的继承者,甲壳由过去由弗迪南德·波尔舍一个人设计的方式已经过时,现在“高尔夫”则是现代集体创作的典型。“高尔夫”一出现就引起了真正的轰动,到1976年10月27日已经生产了100万辆。总之,“高尔夫”表现出了一种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一般的外表”与“高质量”的混合体,对动力机组可以有多种不同选择,而且得到世界上最大的销售机构的支持。大众并没有离开它的用于甲壳虫的神圣原则,即稳步改进设计中的每个细节,逐渐慢慢地而又确凿无疑地,“高尔夫”将会接过德国“平民汽车”的角色。甲壳虫不久只能存在于它的爱好者的收藏中,他们仍然满心地喜欢它,但不得不承认在现今汽车的景观中,它不过像一块令人喜欢的古老化石。 1975年3月,推出了一种设备规范但不是很齐全的波罗派生产品,发动机功率为29kW(40马力),随后采取的贸易措施令人惊讶,大众一反常规,不断改进波罗一直到它成功地迫使更为豪华的奥迪50于1978年7月退出市场。奥迪从它在小型轿车市场上受到冷落后一直没有复原,直到1996年推出它的成功车型新的奥迪“A3”。 在随后的一年中大众销售量下降了12%,主要原因是石油危机引发的许多问题。不过,这些严重的损失由于“高尔夫”和帕萨特销量特别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补偿,这进一步证明了大众减少了对甲壳虫的依赖。1975年首先给代理商一个销售波罗的机会,一种与奥迪50不那么相同的特殊的低标准姊妹车型。以后几年中,波罗也采用了奥迪50那样的功率更大的发动机。 在德国,“甲壳虫”仍然有它的潜在用户,但大众迫切需要用它的生产线生产其它车型,于是,1978年1月19日,最后一辆“甲壳虫”开下了埃姆顿的装配线。 1979年“捷达”出现了,在“高尔夫”的基础上改用斜背式车身,也有双门和四门两种变型。直到1983年8月捷达第二次变型大约生产了70000辆,与第一代“高尔夫”的上百万辆相比,不算了不起的数字。不过,捷达发挥了占领市场一席之地的作用,并保持了用户对大众的信任,因为用户要求有一种非常合适的行李舱,否则他们就会寻找其他车型了。 1983年6月,第二代Golf的生产正式拉开序幕。该款车型在设计上非常适合于高度自动化的装配流程,在特别建立的最后装配车间(Hall 54),机器人首次应用于汽车制造中。 1991年通过收购西亚特和斯柯达,大众汽车公司形成了与多品牌战略相适应的结构。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集团,其管理权下放到大众汽车、奥迪、西亚特、斯柯达和大众汽车商用车等各独立品牌的董事会手中。 大众汽车公司于1995年推出了夏朗车。此款车型是一种安全、可靠而且价格适中的多用途厢式汽车。大众汽车赋予了夏朗极为广阔的驾驶视野。这是当前世界汽车界一种全新的潮流。夏朗汽车为7人提供了一个舒适安全、视野广阔且不受干扰的车内空间。该车是在葡萄牙由大众汽车公司与福特汽车公司合作生产。它拥有足够的车内空间且灵活异常,益于环保。 自1998年收购了布加迪、兰博基尼、宾利和奥迪之后,大众的理念被贯穿到豪华车和超级跑车的生产中。通过参与瑞典斯堪尼亚AB公司的经营,大众汽车公司开始涉足重型卡车领域。先进技术的大量运用证明了公司的创新潜力,目前已开发出了于1999年上市的3升路波TDI,这是世界上第一辆每百公里平均油耗只有3升的汽车。2000年夏,大众汽车公司又推出了路波FSI。 2000年5月31日,沃尔夫斯堡的“汽车城”对公众开放,人们可以对大众汽车集团及其各个品牌有更深刻而全面的了解。“汽车城”刚开放5个月就迎接了100万名参观者。 2002年的巴黎车展作为大众汽车制造史上的第一款SUV, 途锐的第一次公开露面,他无疑承载着大众进军越野市场所有的梦想。5年磨一剑,途锐的从设计到开发到投产到面市,一共用了5年时间同年秋天,首先在德国面市。当时的途锐提供了V6和V10柴油版两种发动机。途锐的大规模上市的时间推迟到了2003年,主要在发布在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 2002年8月,在Volkswagen Slovakia(布拉迪斯拉发),一款豪华越野车Touareg开始量产,标志着大众品牌正式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 2002年12月,“Auto 5000 GmbH”公司(经营着集团在沃尔夫斯堡的一间工厂)开始Touran小型厢型车的生产。公司制定了一种特别的集体支付模式,旨在实施精益生产,涉及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团队合作、灵活的工作时间和鼓励工人们在生产改进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2003年,第五代Golf开始生产,在其设计中体现一种新的活力观。同年,生产甲壳虫的最后一家工厂,墨西哥的普韦布拉工厂将在投产这款车50多年后的夏天关闭甲壳虫生产线。在甲壳虫70年的历史中,共有2,200万辆甲壳虫在大众的全球工厂生产出来。这些车价格便宜,质量可靠,但其相对落后的技术使得这款车的销售从70年代末期开始下降。大众将用高尔夫代替甲壳虫,并且在1998年推出现代款甲壳虫。 现在大众汽车拥有Audi(奥迪)/Porsche(保时捷)Skoda(斯柯达)/Lamborghini(兰博基尼)/Bugatti(布加迪)/Bentley(宾利)/Seat(西亚特)等旗下汽车品牌。并拥有铃木19.9%的股份。大众旗下品牌 德国豪华跑车制造商保时捷汽车公司2007年9月16日宣布,大众汽车公司已拥有该公司35.14%的股份,掌握了实际控制权,保时捷汽车公司成为大众汽车旗下子公司。 据德国2009年7月18日报道,之前被保时捷收购过半股份的大众汽车公司有望将以80亿欧元(112.8亿美元)全额收购保时捷。如果大众成功收购保时捷,届时新公司将拥有总共10个汽车品牌,控制保时捷的皮耶希和波尔舍家族将持有新公司一半股份,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将持有20%股份,来自卡塔尔的主权基金将持有14.9%-19.9%股份。 根据保时捷和大众各自发表的声明,双方合并后将组建一个“整合”过的集团,将控制保时捷和大众旗下所有品牌共10个,保时捷旗下只有一个品牌,但大众旗下有大众、奥迪、兰博基尼、斯柯达、西亚特、宾利、布加迪、斯堪尼亚和大众商用车10个品牌。 大众旗下的10个品牌 保时捷(Porsche) 大众(Volkswagen) 奥迪(Audi) 兰博基尼(Lamborghini) 斯柯达(Skoda) 西亚特(Seat) 宾利(Bentely) 布加迪(Bugatti) 斯堪尼亚(SCANIA)
大众欲100%控股奥迪 进一步提升奥迪在大众战略地位
12月2日,大众中国投资对江汽集团的增资和大众中国投资、江汽股份对江淮大众的增资事项完成工商登记变更。安徽省国资委与大众中国投资分别持有江汽集团50%的股权。江汽股份持有江淮大众25%股权,大众中国投资持有江淮大众75%股权。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这次仪式标志着安徽江淮汽车集团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战略合作项目正式落地。据了解,大众汽车(安徽)未来车型将基于大众汽车集团纯电动MEB平台打造,首款车型计划2023年投产,将充分体现现代风格、充分考虑年轻用户群体喜好,并采用全新的MEB平台,新车型将大幅缩短研发和上市周期。
大众汽车(安徽)公司实施研发中心二期扩建和生产车间改造等制造基地系列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超200亿元人民币,预计将于2022年底竣工,最大年产量可达35万辆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2025年达300亿元,2029年达500亿元。将组建多达500人的专家团队,在合肥建立数字化中心,为旗下新能源产品提供车联网和数字化服务。
未来三年,大众集团将通过位于安徽的研发中心,开发基于MEB平台的车型和全新的纯电动产品矩阵,提供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加速大众汽车(安徽)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中国市场在大众汽车集团电动化、数字化战略中的作用,持续助力安徽省发展成为中国电动出行的新高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上海大众营销策略
财经网汽车讯?大众计划收购奥迪品牌剩余0.36%的自由流通股份,从而实现100%控股。2月29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进一步加强奥迪品牌的战略地位。为达到这一目标,奥迪新任CEO马库斯·杜斯曼将全权接手集团的相关研发工作。
同时,大众汽车集团计划收购奥迪品牌0.36%的自由流通股份,实现对奥迪品牌的100%控股。
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兼奥迪品牌监事会主席迪斯表示,“考虑到汽车行业的颠覆性变革,大众正在汇集全集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品牌竞争力。接下来,奥迪品牌及其新任CEO杜斯曼将接管并引领大众汽车集团的研发工作,力求迅速占据技术领先地位。”
目前,大众汽车已经持有奥迪公司99.64%的股份。大众汽车表示:“在拥有重组能力和担负责任的背景下,大众汽车计划根据德国股票公司法进行挤出式操作,以收购奥迪0.36%的股份。”
作为职能与职责调整的重要一环,大众汽车集团正计划根据《德国股份公司法》,将通过挤压式并购的方式将其在奥迪的持股比例从目前的99.64%提至100%。为此,大众汽车集团于今日向奥迪品牌递交了一份转让少数股权的请求,根据该请求以及《德国股份公司法》相应内容,此次股权转让将于奥迪品牌本年度股东大会期间表决完成。鉴于此,奥迪品牌今年的年度股东大会将推迟至2020年7月或8月举行。
自原奥迪CEO鲁伯特·施泰德因排放门被捕后,大众汽车一直在寻找有关节能、清洁能源发动机的专家担任新的CEO,克服奥迪发动机研发部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全新PPE电动平台的启用,大众还将成立名为“Car?Software”的新部门,这一新业务部门将致力于整合大众集团各地软件开发工作,其目标是到2025年将自主开发的汽车软件比例提升到至少60%。
奥迪品牌对于大众集团的盈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大众集团全球销量达到1097.46万辆,同比增长了1.3%。而奥迪销量为184.6万台,同比增长1.8%。
2月28日,大众集团发布了其2019年财报,全年销售收入达2526亿欧元,同比增长7.1%;未计入特殊项目支出的营业利润达193亿欧元,同比增长12.8%;未计入特殊项目支出的营业销售回报率为7.6%,略高于2018财年的7.3%回报率。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表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一个是新能源领域,另外一个就是智能驾驶领域,奥迪在这两发面都做出了比较好的成绩,尤其在自动驾驶方面推出了业内比较领先的L3级别的自动的驾驶模式。大众欲100%控股奥迪是要把整个大众未来的发展交给奥迪这块核心优势品牌,尽量冲淡排放门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大众集团的企业文化
上海大众凭借其在中国大陆市场近20年的积累,已成为中国轿车市场的一线领军厂商。但现在上海大众面临着更多的市场进入者的挑战,其垄断地位受到威胁,市场占有率逐渐萎缩。
而新进入的厂商除了不断推出新车型占领细分市场外,其蚕食市场的最主要手段就是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冲击市场。
面对激烈竞争,上海大众也在竭力维护其车坛老大的地位,技术含量高的新车型投放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是从整体上看,其价格与新进入的厂商相比依然坚挺。并且,上海大众的有关负责人公开在媒体上表示“市场的领导者是不会主动降价的”,“上海大众汽车质量好,故其造车成本高,实际上单车利润已经很低”。
本文针对上述说法,以价格作为切入点,用博弈论来分析上海大众市场营销策略的有效性。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与价格策略
为简便起见,我们将上海大众视为博弈的一方,而将所有的竞争对手视为博弈的另一方(对手)。两个博弈矩阵分别表示上海大众为高成本企业和低成本企业,我们可以看看在这两种情况下,其对手是否进入市场。
以上是一个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即对手具有不完全信息,而上海大众具有完全信息。可知:
一、给定对手进入市场的情况下,上海大众选择低价斗争行动还是高价合作行动,取决于其成本类型。如果它是高成本企业,则高价合作是最优策略;如果它是低成本企业,则低价斗争是它的最优策略。
二、对手不知道上海大众的真实成本类型。如果假定对手知道上海大众为高成本企业的概率为P,则对手选择进入时的期望利润是40P+(-10)*(1-P)>0,解得P*>0.2,即P*>0.2时,对手进入市场。也就是说,对手是否进入市场依赖于它“知道”上海大众为高成本企业的概率,这是对手对于可能性的一种主观判断。
三、显然,对于处在垄断地位的博弈一方,若是低成本企业,它将在博弈中占据最主动的地位,因为它可以通过采取单一的低价行动向对手发信号,从而获取最大利润。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价格策略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垄断者降低价格并非是为了放弃最大利润,而是向进入者传达自己低成本的信息。这样,如以上博弈矩阵所示,对手进入就会无利可图,只有选择不进入,从而达到垄断者维护市场地位、继续占有垄断利润的目的。
上海大众营销策略博弈分析的结论
一、如果上海大众是高成本企业,并且对手也深知其作为高成本企业的概率超过一定的P*而采取进入行动时,上海大众的最优行动是高价合作。这样,虽然将一部分垄断利润分给对手,自己还能够保持一定的利润。就目前上海大众坚挺的价格特点而言,可以视同高价策略,这是当上海大众为高成本企业并且这一点被对手以较大概率确认后,它所能采取的最优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大众目前的高价策略是正确而有效的。
二、既然是不完全信息博弈,那么上海大众作为高成本企业这一信息就不应该透露给对手。也就是说,即便上海大众是高成本企业,如果此时上海大众发出低成本的信号,并能影响到对手以为其为高成本企业的概率P(使P变小,P< P*),则对手会选择不进入,这样,上海大众仍将获得原有的利润。而上海大众“单车成本高”的说法直接向对手发出了一个使P增大的信号,虽然这种信号并不可靠,但它却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从市场营销及博弈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败笔。
三、既然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那么上海大众作为垄断者,完全可以主动降低价格,即向对手发出其低成本的信号,逼迫对手不进入市场。而上海大众“市场领导者是不会主动降价的”这一说法有悖于最优价格策略。
四、上海大众“单车利润已经很低”的市场营销宣传是极为不妥当的。首先,消费者在乎的是汽车的销售价格(消费者剩余),而不是厂家利润的多少。其次,大家都知道,汽车的研发环节是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的,需要相对比较高的利润率作为支撑,而上海大众自已说自己的利润率很低,会引发人们对其后续研发能力的担忧,从而影响其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五、上海大众“高质量要求高成本,也就导致了高价格”的逻辑是不能令人信服的。高质量并不必然要求高成本,否则怎么会有“物美价廉”之说呢?并且,上海大众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车技术,而先进技术的使用以及大规模生产,应该是有利于降低单车成本的。因此,上海大众“高质量要求高成本”的说法如果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上海大众存在X低效率现象,即生产未能达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就是说,上海大众有可能因为曾经的垄断使得它减少了降低成本的压力,从而滋生了X低效率,而消费者却要为这一低效率买单。
六、对于上海大众和对手的博弈分析,同样也适用于某个细分市场的车型。如果上海大众能够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其生产效率(降低X低效率),使其某个车型的成本大大降低,那么它仍有可能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占有博弈的主动地位,获取较高的利润。
企业文化是保持企业基业常青的根本。上海大众在推进企业发展的同时,适时地对企业文化进行了梳理,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提炼出以“追求卓越 永争第一”为核心价值观的卓越文化。上海大众的卓越文化,源于历史的积淀,现实的努力,以及对未来的追求。上海大众成功探索、创造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以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把“卓越”刻进了企业的历史进程。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追求卓越更是上海大众坚定的信念、前进的动力。2010年,在实现企业规模和造车实力双双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的基础上,为了继续巩固并保持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并为下一个全新发展阶段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上海大众进一步完善企业价值观体系,并启动“卓越企业形象”战略。“卓越企业形象”的战略目标,就是明确历史使命、立足未来发展,致力于打造企业在品牌、研发、技术、产品、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新的跨越。 公司坚持运用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
先进的全自动化冲压生产线、目 前国内仅有的两台2000T全封闭快速成型多工位压机、大量采用的机械手,确保冲压件的制作精度;
先进的激光焊接技术、大量的焊接机器人,大大提高了车身结构的钢性强度和表面的光洁度;
双面镀锌钢板、先进的空腔注蜡工艺,结合先进的轿车涂装工艺和自动喷涂设备,保证车身多年防腐;
精密的水珩磨工艺、自动化的生产线和装配线冷测试技术,保证了发动机的优良性能;
模块化生产方式的总装线、先进的激光在线检测设备,确保轿车制造质量稳定可靠。
上海大众始终密切关注和跟踪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动态,不断地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保持车型、工艺技术和加工、检测设备的先进性。 质量是上海大众的生命。根植于心的质量意识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上海大众赢得了消费者长期的信任。
作为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大众秉承了德国大众对产品质量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精湛的制造工艺技术从一开始就融入企业的血液之中,“质量领先”的理念和原则贯穿于产品开发、供应商、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整个业务链。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从生产规划、工艺装备的确定到设备的维护保养,从原材料进库到成品出厂,每一道都处于缜密的监控之下。
1995年,上海大众在中国汽车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1年又相继通过了VDA6.1(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质量体系)和ISO9001(2000版)体系审核。2003年,上海大众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上海市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2004年、2007年,上海大众两度将“上海市质量金奖”收入囊中。凭借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显著绩效,上海大众于2001年成为中国汽车行业首家也是惟一一家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的企业,并在2007年顺利通过该奖项的再次确认。
今天关于“大众汽车公司战略”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